近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中心创伤骨科(北)团队联合医务处(北)、输血科、急诊危重病科、麻醉科、临床药学科、康复科、手术室护理组等多学科团队,为一位双下肢多处开放粉碎性骨折、一度陷入截肢风险的Rh阴性血(俗称“熊猫血”)患者完成了高难度保肢手术。
整个治疗过程历时半个多月,医护团队克服了保肢、创面感染风险、罕见血用血、复杂手术、术后康复等多个难关。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已于日前出院。
5月30日晚,一位45岁的男性患者被送至市一医院虹口院区急诊抢救室。据当日接诊的创伤骨科值班医生陈健回忆,患者入院时已陷入昏迷,血压70/40毫米汞柱、心率180次/分、血色素60克/升,双侧足跟部尽管缠了厚厚的敷料和绷带,仍不停出血。
据家属描述,这名患者在当天上午遭遇严重交通事故,被送往事故发生地附近医院就诊后发现,其全身存在7处粉碎性骨折,导致严重失血,并出现失血性休克。首诊医生初步诊断,患者双下肢多处严重开放性、粉碎性骨折,保肢难度大,建议行截肢手术。但在术前准备中,患者被检出是罕见的Rh阴性血,手术风险极大。在当地医院建议下,患者家属将患者紧急转诊至市一医院。
接到汇报后,市一医院骨科中心创伤骨科(北)主任张弛当即拍板,准备急诊保肢手术,先为患者保下双腿,待患者达到重建手术指征后,再行复位内固定术。
治疗团队迅速启动最高级别应急预案,市一医院医务处(北)和输血科即刻联动虹口区血站,后者全力以赴,及时将第一批救命血送达。
在市一医院麻醉科医生郑滕和护理部团队的配合下,创伤骨科(北)团队连夜为患者实施了急诊手术:首先对双侧足部创面彻底清创,预防感染,再以克氏针临时固定即将离断的左跟骨,并迅速找到了出血的大血管予以吻合。此时已是次日凌晨2点10分,当看到患者苍白的肢体远端逐渐恢复血色,参与手术的医护长长舒了口气。
不想,第二天上午,患者情况突变。术后血色素进一步下降,甚至达到48克/升。危急时刻,医务处(北)紧急组织全院大会诊,集中力量组织抢救,并联合区血站、市血站共同调动血源。陈健还帮助家属联系到远在安徽同为Rh阴性血的患者兄弟姐妹前来上海献血。
创伤骨科(北)团队在急诊危重病科副主任田锐团队及麻醉科主任李金宝团队的协助下,再次为患者完成左股骨和右胫腓骨外固定支架术,从而稳定骨折,减少断端出血。术后,患者的血色素逐步探底回升,休克状态逐渐好转。
正当患者挺过休克期,从昏迷状态恢复时,其双下肢创面渗出却逐渐增多,伤口培养报告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治疗团队立刻联系临床药学科主任廖赟团队,依据精准药敏报告,制定强效抗生素方案,严密调控血药浓度压制感染。创伤骨科(北)团队则为其实施多次创面负压引流手术,使创面感染逐步得到控制。
6月17日,患者终于达到了手术指征。张弛团队为患者实施“左侧股骨+右侧胫骨粉碎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全程如履薄冰,手术团队凭借丰富的经验完成了清创、复位、固定等一系列流程,成功重建了两大承重骨,并将术中出血控至最低程度,为患者恢复行走能力保留了希望。
术后,骨科护士长於颖带领护理团队精细照护伤口。康复科早期介入,为患者量身定制了从肌力恢复到负重行走的训练计划。在多学科团队的高效协同下,患者跨越多重生死关,生命体征逐渐平稳,骨折可靠固定,伤口愈合良好,于日前正式出院。
杨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